行走的课堂|以设计为笔,以数据为墨,书写侗寨传承振兴篇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25-07-21 15:00:00|浏览人次:182

    2025年7月4日,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环境设计学院“筑梦”志愿服务队黔东南分队踏上了前往黔东南的旅程,一场以“用现代设计激活传统村落文化基因”为信念,为期数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就此展开。这支由1名统筹带队老师和1名线上指导老师带领数名环境设计学院学生组成的队伍,计划为凯里市民族文化园、堂安侗寨生态博物馆等特色文化空间完成数据采集与方案设计,让环境设计的专业光芒,在侗乡的山水间落地生根。

凯里溯源:雨中丈量,锚定文化坐标

    从肇兴侗寨的初印象出发,团队转战凯里民族文化馆。盛夏的暴雨并未阻挡实践的脚步,队员们冒雨进行测绘,队员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人手持卷尺,细致地测量每一处角落的尺寸;有人专注地调试激光测距仪,确保数据的精准无误;无人机操作员则操控着无人机,从不同角度对文化馆进行全方位拍摄,捕捉每一个细节。雨水模糊了仪器屏幕,却清晰了每一组数据的意义——这些带着温度的测量结果,将成为构建文化空间数字化档案的基石,为后续的文化研究、创新设计提供最鲜活的 “第一手素材”,让民族文化的印记在精准丈量中愈发清晰。

黄岗深耕:聚焦聚落,解码先民智慧

    实践的最后一站,是更为原生态的黄岗侗寨。这里的传统民居与公共空间如同 “活态的建筑博物馆”,队员们分组协作采用多维度协同调研模式,综合激光测距仪和无人机等测绘仪器,结合传统手绘记录法,将目光锁定在极具代表性的谷仓建筑上。无人机升空,沿预设航线对黄岗侗寨谷仓建筑群进行立体测绘,其采集的影像数据完整呈现出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特征,谷仓群落与周边生态环境形成的有机几何构图清晰可辨。从立面线条的勾勒到空间尺度的测算,从建筑材料的质感记录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关系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侗族先民营造哲学的敬畏。仪器的读数之外,是队员们对“依山傍水、就地取材”生态智慧的深刻体悟——丈量的不仅是建筑尺寸,更是民族文化的厚度。

专业赋能:以设计之力,守护文化根脉

    此次实践中,“筑梦”志愿服务队黔东南分队将环境设计专业的“技术基因”注入民族文化保护现场:严谨的数据采集构建起传统建筑的“数字孪生”,影像记录留存下聚落空间的“动态记忆”,空间分析则为未来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队员而言,这不仅是课堂知识的“田野检验”,更是一次深刻的成长课——“民族文化的瑰丽与脆弱,在黔东南的山水间变得如此具体。能用测量和设计知识为侗寨留下数据‘底图’,让这些‘活化石’得到更精准的守护,这份价值感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