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以设计为笔,绘就侗寨振兴新图景
来源:原创文章|发布时间:2025-07-10 20:22:00|浏览人次:144

本网讯(通讯员:陈凌 周建坤)2025年7月4日,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环境设计学院“筑梦”志愿服务队黔东南分队踏上了前往黔东南肇兴侗寨的旅程,开启了为期数日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支由1名统筹带队老师和1名线上指导老师带领数名环境设计学院学生组成的队伍,怀揣着“以现代设计激活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信念,计划为当地的凯里市民族文化园及堂安侗寨生态博物馆等特色文化空间进行数据采集与方案设计,让专业知识在侗乡的山水间绽放光彩。

 

 

烈日下的坚守:用脚步丈量文化根基

    到达当地后,队员们将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在炎炎烈日下,团队奔赴堂安侗寨生态博物馆项目现场,全身心投入实地测绘工作。卷尺与测距仪在队员们手中灵活切换,每一处空间现状、建筑肌理和空间尺度都被细致记录下来,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丝毫没有动摇对侗寨原生风貌的敬畏之心。带队教师陈凌强调:“精确测量是设计的基础,我们希望在后续设计中,能让现代功能与侗族传统建筑的精髓完美融合。”当晚十点,队员们返回驻地后,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测绘数据的数字化处理与可视化分析工作中,只为将白天的成果精准转化为设计的基石。

 

 

 

 

灵感的迸发:让设计点亮侗寨未来

    实地调研收集的“热数据”成为了设计讨论的“活思路”。队员们围绕测绘成果和连日来的观察感悟,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大家纷纷建言献策:如何让生态博物馆成为侗族文化活态传承的载体?怎样才能让新建设施自然融入肇兴独特的鼓楼、花桥、干栏式民居景观序列?有人提议将干栏式建筑的穿斗结构融入现代展陈空间,有人设想用侗族靛染纹样装点墙面,还有人计划通过光影设计重现花桥的诗意意境。当晚,工作地突发停电,但团队成员在黑暗中依然坚持工作。当清晨的微光爬上鼓楼飞檐时,数套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功能的设计方案雏形已然呈现,仿佛能看到未来的生态博物馆正以全新的姿态,诉说着侗族千年的文明故事。

 

 

 

 

精益求精:补全数据只为更好设计

    由于前期受当地民俗活动及建筑修缮工程影响,堂安侗寨生态博物馆内部分房间处于临时封锁状态,导致团队原计划采集的建筑结构数据存在缺失。为填补数据空白,“筑梦”服务队黔东南分队再次奔赴侗寨开展数据采集工作。此次数据采集工作采用“空—地”立体测绘模式:队员操控无人机,沿建筑群落规划航线进行航拍;与此同时,另一组队员手持激光测距仪深入此前未能进入的核心区域,针对其内部空间进行精准测量。指导老师陈凌提出:"每一个精准的测量数据,都是打开传统建筑智慧宝库的密码。"这些详实的数据不仅完善了侗寨建筑数据库,更为后续非遗建筑活化设计、生态博物馆功能优化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精雕细琢:在完善中让设计更贴合需求

    再次回到工作地,团队成员全身心投入到设计方案的完善工作中,结合补全的精准数据,对之前的方案雏形进行细致调整。针对生态博物馆的展陈空间,队员们进一步优化了设计。窗外的阳光从刺眼变得柔和,又渐渐褪去,工作地的灯光亮了起来,照亮了团队成员的脸庞。截至傍晚,设计方案在不断的推敲和完善中愈发成熟,每一个细节都更加贴合侗寨的实际情况和文化传承需求,距离“让现代设计激活传统村落文化基因”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筑梦黔行:用专业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此次黔东南之行,是筑梦志愿服务队黔东南分队将设计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从江城武汉到黔东南秘境,这段跨越千里的实践,不仅是对队员们专业能力的锻炼,更是一堂深刻的社会课堂。队员们踩着沾满泥土的运动鞋,触摸着侗族建筑的温度,深刻理解了设计在服务地方发展、守护文化遗产中的责任。他们终于明白,设计不仅仅是图纸上的线条,更是守护文化根脉、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画笔。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筑梦服务队黔东南分队的这次实践活动,为肇兴侗寨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也为探索高校设计力量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贡献了“武设方案”。期待这些凝结着汗水与智慧的设计成果,能在侗寨的土地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